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
保存桌面
手机浏览
联系方式
会员中心
协会精选
行业聚焦
协会活动
技术前沿
公益活动
交流合作
企业走访
人物访谈
企业风采
协会信息
协会查询
科技前沿
工业制造
商业贸易
IT通信
互联网
生物医药
金融保险
企业服务
医疗保健
消费电商
文化娱乐
先进制造
交通物流
汽车工业
重型工业
民生服务
零售批发
房地产
建筑建材
贸易进出口
峰会活动
项目库
机构库
发现更多
方案
动态
招募会员
产品服务
搜索
高级搜索
首页
协会查询
首页概览
最新动态
单位介绍
联系方式
首页
>
最新动态
>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最新动态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2024-12-16
5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我们!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黄河安澜是重要标志,大保护是共同任务,造福于民是根本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9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从黄河“体弱多病”实际出发,要求“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原则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推动全流域生态保护上新台阶、绿色转型有新进展、高质量发展有新成效、群众生活有新改善,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原则思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系统思维能力,树立‘一盘棋’思想。应当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把握全局和局部关系,要由“谋一域”向“谋全局”转变。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把握当前和长远、保护和发展关系,既打好节水控水、环境整治、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把经济发展和人的行为控制在生态环境容量之内,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又要注重改革攻坚,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把握好短期和长期关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和活力;关注气候暖湿化趋势及其影响,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走出一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路子,让黄河长治久安、造福于民。二是让黄河造福于民,做好“人水关系”大文章。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需解决水多水少水浑水脏的问题。防洪抗灾治理“水多”引发的各种灾害,保障沿黄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展节水农业,推动工业、服务业和居民生活节水,破解“水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开展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提高植被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解决“水混”问题。转变发展方式,加强污染治理,解决“水脏”问题。从流域空间看,上游地区要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建设工程,加强“中华水塔”三江源等重要生态地区水源涵养功能,维护良好的生物栖息地。中游地区做好水资源配置和高效利用,统筹考虑气候、水资源等因子,重点抓好水土保持,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优化生态工程建设布局。下游地区要深入开展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保护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加强近海水生态、水环境、生物多样性一体化系统修复。黄河全流域要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双碳战略实施能力,切实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和可持续发展。
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可以从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确保黄河安澜;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以文化激发增长活力等三个方面来推进。
1.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
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要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健全覆盖全流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体系,科学配置干支流水资源。转变思路谋长远,从“有多少嘴喝多少水”到“有多少汤泡多少馍”,精打细算求实效,有效保障供水安全。实施节水行动,加大地下水超采漏斗治理力度,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重要支流和湖库治理,搞好沿河环湖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依法整治“散乱污”企业,有效管控风险源,让有限的水资源促进沿黄地区经济繁荣、粮食高产稳产、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力求取得实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仅是为了我们这代人的幸福生活,更关乎国家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统筹考虑自然生态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岸上水里、城市乡村以及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突出黄河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格局。强化大气污染治理,以汾渭平原等区域为重点,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线,加快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与系统治理,推动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与降碳减污协同。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快“无废城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治理恢复重点应放在生态系统恢复保护上。对已遭破坏的生态系统,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逐步恢复功能。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定并实施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措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2.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确保黄河安澜。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多次强调,要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全力保障黄河安澜。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既得黄河哺育泽被之利,又受洪水泛滥之苦。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闻名,历史上曾发生“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在从先秦到解放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决溢1500多次,大的改道26次;水患所至,“城郭坏沮,稸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在开封城地下3米至12米间,叠压6座城池,分别是战国时期魏国大梁城、唐汴州城、五代及北宋东京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是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难度最大、水害严重的河流之一;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因此,要健全水沙调节机制,完善以骨干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为主的调控体系,推进干流重点河段、险工险段治理,保障重要堤防水库和基础设施安全。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全力保障黄河岁岁安澜,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建设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绿色低碳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又可以从根源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要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流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煤炭资源丰富,基础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实力较强,但产业结构偏重,部分地区“一煤独大”“一油独大”。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工艺、技术和产品。要因地制宜,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和装备设备更新,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以文化激发增长活力。
黄河流域要引导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县城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发挥县城连接城市、带动乡村作用。以交通干线布局居民区,以便居民生产生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把就业摆在突出位置。优化重大项目建设布局,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有序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电力通道规划建设,加快重点行业清洁能源替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把握消费升级趋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以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方向,加快从“国人粮仓”向“国人厨房”“世人餐桌”转型,为“谁来种地”“谁来提供食物”提供解决路径,不仅要让人们吃得饱,更要让人们吃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让黄河流域人民更好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以文化激发增长活力。千百年来,浩浩黄河水,与长江一起,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黄河流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时间,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安阳等古都。从炎黄二帝,到孔子、孟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孙子等思想巨匠,从河图洛书,到《诗经》《易经》《道德经》《史记》以至汉赋、唐诗、宋词,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四大发明,到天象历法、农学、医学、水利等,中华文化诸多典籍和古代重大科技成果,无不诞生于这片土地。加强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奋斗精神,以文化凝聚人心、激发新动能。
三、完善制度安排,实现黄河流域长治久安
新征程上,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绘就美丽中国黄河崭新画卷。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增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治理的整体效能,形成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发挥中央环保督察利剑作用,将黄河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督察重点,进行评估、考核问责,保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长期而艰巨的重大战略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完善规划政策体系。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完善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体系,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抓手,有序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电力通道规划建设,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和设备更新,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完善经济政策。
强化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支持,建立健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全流域、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激发相关利益主体内生动力。探索和规范推进水权交易,全面推行水资源费改税。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技术优势,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大型央企、重点科研院所对地方农产品加工业在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进行支持,为高质量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深度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沿黄城市群要提升人口集聚和产业协作能力,加强与其他区域的战略对接,促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协调联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举措。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发展空间。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攻关。
发挥创新在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等领域,实现信息共享与精准治理,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鼓励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助力生产装备向数字化和智能制造转变,产品向高端领域延伸,助力数字化车间、智能装备、自动化仓储和智慧物流的广泛应用。加大对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等领域的科技研发投入,推动新技术、新方法在治理实践中的应用。
持续完善区域协同机制。
需进一步完善更为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解决区域间的协调和利益平衡。完善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确保各地在治理目标、政策措施上的一致性和协同性。加强跨区域合作,推动上下游、左右岸的资源共享和协同治理,解决流域内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鼓励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经验分享和技术合作,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共抓大保护、协同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黄河长治久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保障。未来黄河治理将面临更加复杂的任务和挑战,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在统筹规划、科技创新、区域合作和社会参与等方面持续发力,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扩大开放,才能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长期目标,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区域经济评论》2024年第6期,[笔谈]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
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第9-12页。
/点击查看
入会邀请函
/点击查看
团体标准征集通知
欢迎关注
了解更多环保资讯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